(9.18.96)十年前,到北京参观全国美术展览。参观之后,忽然想到些问题:其一是到底有多少中国人能看到全国美展的作品?十万?二十万?即使达三十万,又如何?其二,这么多展品如何处理?尤其是那些大件作品,多数似乎很难找到适合摆放的地方;即使是主办机构,看来也不会把它们放在办公室,若说藏于私人家中,则更难以想像。
以往国内没有艺术市场,谈不上艺术需求的反馈,艺术功能主要在于教育,“照顾”欣赏需要的作品较少,因而不存在供需矛盾。即使有外贸需要,国家组织少量“艺术生产”就可解决。而特定阶层所需的欣赏性作品,通过内部流通,亦可满足。
随着国内市场逐渐开放,社会对于能满足个人欣赏的艺术品需求增加;但由于原有的艺术工作者相当部分仍我行我素,这就使得中国艺术市场出现某种意义的供需脱节。
艺术既有教育功能,也有审美功能。纵观世界美术史,满足人们欣赏需要的艺术是从十八、十九世纪、大概是印象派兴起才大行其道的,这亦是艺术趋向平民化的时期。在此之前,像文艺复兴、中世纪宗教艺术、古希腊和罗马等等的艺术,其功能大都侧重于教育、叙事、祭祀或其他。
过去中国封建社会,除了皇帝供养少数几位画院画家为其绘制欣赏性的作品外,广大人民能接触到的就是宗教或伦理性质的艺术,其功能亦重在教育。直至明、清,资本主义在江南萌芽,才有了更多欣赏性的作品,但依然局限在很窄的范围。从清代几位依赖市场卖画的画家作品来看,画作的欣赏性显然被放到第一位。而今日国画市场比油画市场景气,除了传统的因素外,亦由于以欣赏为本的国画有着较长历史,而油画长期把教育功能放在主位之故。不过,从另一角度去看,普罗大众接触得最多的瓶瓶罐罐等民俗艺术和民间美术,其艺术的实用性和欣赏性早就融冶于一炉。
随着社会发展,艺术的功能也不断丰富,在供人欣赏之余,又强调其娱乐性。在美术市场发育得较完善的欧美,目前艺术的发展一方面是强调开拓人类思维,另方面就是让娱乐性与审美欣赏进行互补,并通过商业手段来加强效果,使艺术更多彩,更易于被人接受。
艺术市场的开放,无疑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发展,起码,艺术功能中的可欣赏性已占主位,这从一些全国展览中可见端倪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